主要内容
目录 索引
Calc
Dark Mode 向前 向上 向后 Scratch ActiveCode
\(\newcommand{\Ima}{\rm Im }
\newcommand{\N}{\mathbb N}
\newcommand{\Z}{\mathbb Z}
\newcommand{\Q}{\mathbb Q}
\newcommand{\R}{\mathbb R}
\newcommand{\F}{\mathbb F}
\newcommand{\C}{\mathbb C}
\newcommand{\K}{\mathbb K}
\newcommand{\myunit}{1 cm}
\newcommand{\blue}[1]{{\color{blue}#1}}
\newcommand\iddots{\mathinner{
\kern1mu\raise1pt{.}
\kern2mu\raise4pt{.}
\kern2mu\raise7pt{\Rule{0pt}{7pt}{0pt}.}
\kern1mu
}}
\tikzset{
node style sp/.style={draw,circle,minimum size=\myunit},
node style ge/.style={circle,minimum size=\myunit},
arrow style mul/.style={draw,sloped,midway,fill=white},
arrow style plus/.style={midway,sloped,fill=white},
}
\newcommand{\lt}{<}
\newcommand{\gt}{>}
\newcommand{\amp}{&}
\definecolor{fillinmathshade}{gray}{0.9}
\newcommand{\fillinmath}[1]{\mathchoice{\colorbox{fillinmathshade}{$\displaystyle \phantom{\,#1\,}$}}{\colorbox{fillinmathshade}{$\textstyle \phantom{\,#1\,}$}}{\colorbox{fillinmathshade}{$\scriptstyle \phantom{\,#1\,}$}}{\colorbox{fillinmathshade}{$\scriptscriptstyle\phantom{\,#1\,}$}}}
\)
子节 A.3 等价关系与分类
等价关系是集合中元素对之间的一种特定类型的关系。要定义等价关系,我们需要首先明确什么是“关系”。
日常生活中的关系有很多,如人之间的师生关系、朋友关系,数字间的相等关系、大小关系等等。这些关系的共同点是通常讨论的都是两个对象,且给了两个对象后,或者这两个对象有关系、或者没有关系。将上述共同点抽象化后,可以得出数学上关系的一个定义。
定义 A.3.31 .
设\(A\) 、\(B\) 是两个集合。称映射
\begin{equation*}
R: A\times B \to \{0,1\}
\end{equation*}
为\(A\) 到\(B\) 的一个(二元)关系 ;特别地,若\(A=B\) ,则映射\(R\) 也称为集合\(A\) 上的(二元)关系 。
若
\(R(a,b) =1\) ,则称
\(a\) 与
\(b\) 符合关系
\(R\) ,简记为
\(aRb\) 。
举例来说,取\(A\) 表示一所大学的全体在职教师,\(B\) 表示该大学的全部在读学生。定义\(R: A\times B \to \{0,1\}\) ,其中
\begin{equation*}
R(t,s) = \begin{cases}
1, & \text{若}s\text{上过}t\text{主讲的课;}\\
0, & \text{若}s\text{没有上过}t\text{主讲的课。}
\end{cases}
\end{equation*}
则\(R\) 反应的就是这所大学师生间的授课关系。
定义 A.3.33 .
设\(R\) 是集合\(A\) 上的一个二元关系。若\(R\) 满足:
自反性:
\(\forall a\in A,\ aRa\) ;
传递性:若
\(aRb\) 、
\(bRc\) ,则
\(aRc\) ;
则称\(R\) 是集合\(A\) 上的等价关系 。
等价关系之所以重要,部分原因是因为它与集合的分类/划分有密切联系。
将一个集合
\(A\) 表示为若干个子集的不交并,即使得
\(A\) 中的每一个元素属于且仅属于其中一个子集,则这些子集的全体称为集合
\(A\) 的一个
分类 ,也称为为集合
\(A\) 的一个
划分 。
讨论问题过程中,当涉及到将一些集合作为元素去构成另一个“较大”集合时,为了区别,这个“较大”集合通常被称为
集族 。集族仍然是一个集合,只不过它的元素也是集合。在集族中,这些作为元素的集合是按照一个整体去进行理解的。
集合\(A\) 的划分/分类通常可以用集合\(A\) 的子集构成的集族来表示。设\(A\) 的一个子集族\(\mathcal{P}=\{A_i\}_{i\in I}\) ,其中每个\(A_i\) 都是\(A\) 的一个子集,若满足:
覆盖性:
\(\bigcup_{i\in I}A_i = A\) ,即
\(A\) 的所有元素都属于
\(\mathcal{P}\) 中的某一个子集;
互斥性:当
\(i\ne j\) 时,
\(A_i \cap A_j = \emptyset\) ,即
\(\mathcal{P}\) 中的任意两个不同子集没有公共元素。
则\(\mathcal{P}\) 就是集合\(A\) 的一个划分/分类,集族\(\mathcal{P}\) 的每一个元素就是分类后的一类。
定理 A.3.34 .
集合
\(A\) 的一个划分决定了
\(A\) 上的一个等价关系;
\(A\) 上的一个等价关系也决定了集合
\(A\) 的一个划分。
证明.
先证明划分决定等价关系:设 \(\mathcal{P}= \{A_{i}\}_{i \in I}\) 是集合 \(A\) 的任意划分,即满足:
\begin{equation*}
\bigcup_{i \in I}A_{i} = A \quad \text{且}\quad i \neq j \Rightarrow A_{i} \cap A_{j} = \emptyset.
\end{equation*}
定义关系 \(\sim\) 如下:
\begin{equation*}
\forall x, y \in A, \quad x \sim y \iff \exists i \in I \text{ 使得 }x \in A_{i} \text{ 且 }y \in A_{i}.
\end{equation*}
验证 \(\sim\) 是等价关系:
自反性:对
\(\forall x \in A\) ,由于
\(\mathcal{P}\) 是
\(A\) 的一个划分,所以一定存在
\(i \in I\) ,使得
\(x \in A_{i}\) (即每一个元素都会被分到划分后的某一类中),故
\(x \sim x\) 。
对称性:若
\(x \sim y\) ,则存在
\(A_{i}\) 包含
\(x,y\) ,按照定义,
\(y \sim x\) 同时成立。
传递性:若
\(x \sim y\) 且
\(y \sim z\) ,则存在
\(A_{i}, A_{j}\) 使
\(x,y \in A_{i}\) 和
\(y,z \in A_{j}\) 。因为
\(y \in A_{i} \cap A_{j}\) 且划分后的不同子集互不相交,所以这两个子集只能是同一个子集,即
\(A_{i} = A_{j}\) 。 于是
\(x,z \in A_{i}\) 。 即
\(x \sim z\) ,传递性成立。
因此,划分
\(\mathcal{P}\) 确实决定了等价关系
\(\sim\text{.}\)
下面证明等价关系也可以决定一个集合的划分:设 \(\sim\) 是集合 \(A\) 上的任意一个等价关系。对每个 \(x \in A\) ,定义其等价类 :
\begin{equation*}
[x] = \{ y \in A \mid y \sim x \}.
\end{equation*}
令 \(\mathcal{P}= \{ [x] \mid x \in A \}\) 。 接下来需要证明 \(\mathcal{P}\) 是 \(A\) 的划分:
覆盖性:即每一个元素都属于
\(\mathcal{P}\) 中都某一个子集。对
\(\forall x \in A\) ,由自反性
\(x \sim x\) ,故
\(x \in [x]\) 。因此
\(\bigcup_{x \in A}[x] = A\) 。
互斥性:即\(\mathcal{P}\) 中两个不同子集的交为空集。用反证法证明这个性质,假设存在 \(a, b \in A\) 使得 \([a] \neq [b]\) 但 \([a] \cap [b] \neq \emptyset\) 。取 \(c \in [a] \cap [b]\) , 则:
\begin{align*}
\amp c \in [a] \Rightarrow c \sim a \Rightarrow a \sim c \quad\amp \text{(对称性)} \\
\amp c \in [b] \Rightarrow c \sim b \amp \\
\amp a \sim c \land c \sim b \Rightarrow a \sim b \quad\amp \text{(传递性)}
\end{align*}
则 \(\forall y \in [a]\) ,有 \(y \sim a \sim b\) (由传递性) \(\Rightarrow y \sim b \Rightarrow y \in [b]\) ,故 \([a] \subseteq [b]\) 。 同理可证 \([b] \subseteq [a]\) 。 于是 \([a] = [b]\) ,与假设\([a] \neq [b]\) 矛盾!
因此,等价关系
\(\sim\) 确实决定了划分
\(\mathcal{P}\) 。
划分的集族
\(\mathcal{P}\) 可以理解为对集合
\(A\) 分类的整体性描述,而等价关系
\(\sim\) 则是从集合
\(A\) 中每一个元素出发,是对划分的局部性描述。